《LIFE AFTER LIFE》书评

第三次删改,整个人头重脚轻~~~~~~~~~~

季春不再,盛夏初来。
 转眼间,期中考试结束了,成都也逐渐走入了最为炎热的夏季,再过上一段时日,兴许满校园里都要弥漫着浅浅的栀子花香了吧。而那时候,捧一本书坐在温暖的阳光下,暂时删除掉所有的杂乱心思,用一双干净透彻的眼睛阅读,用一颗澄澈敏感的心感受,谁又能说,那不是人生之中最闪耀的一刻呢? 
 各位听众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周六的特别节目,我是主播猪猪,今天我们要为大家推荐一本畅销小说《生命不息》。 
 2013年《生命不息》在英美几乎红透了半边天:受到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的鼎力推荐,畅销全球28个国家,获英国科斯塔奖年度最佳长篇和Goodreads读者票选2013年度最佳小说,并且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20多家媒体“2013年度最佳图书”,更是被列入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100本人生必读书”。
 然而,直到前不久,成都IFS的书店才将它高高的安置在推荐书架上。 
 可惜,或许是由于中外审美以及历史差异,《生命不息》这本书的主题不太容易引起广大国内青少年们的共鸣;而其婆婆妈妈的叙事方式,晦涩低调的英式幽默和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又会让很多时间紧迫的中青年工作族们敬谢不敏。
 但只要沉下心阅读品味,就会发现《生命不息》实在是一部典型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作者凯特阿特金森是一位声名不显的英国女作家。
 或许是简奥斯丁和后来的勃朗特三姐妹的影响太过深远,近代英国女作家大多十分擅长并且偏爱东拉西扯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
 譬如jk罗琳,滋滋蜂蜜糖,巧克力蛙,歪歪斜斜的陋居,画像中人物之间的闲谈八卦,无一不使得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仿佛真实可见,而到了2012年出版的《偶发空缺》,更是纯粹的家长里短了。
 凯特阿特金森十分完整且成功地继承了这种风格。
 隔绝世事的美丽庄园,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毒舌的母亲,慈祥的父亲,而佣人们中总要有个充满生活智慧的老妇人和一个充满少女心的女佣。
 相似之处也仅止于此,凯特阿特金森为读者构造的,不是酸甜难言的爱慕,不是钩心斗角的人情,而是寓于生死的破碎、重构、轮回。
 故事的开始便糅合了死亡与新生。
 1930年11月,年仅20岁的厄苏拉刺杀元首希特勒后被乱枪处决;1920年2月11日,厄苏拉在一个雪夜出生,不久便因脐带绕颈而死去。
 这样的开头配合简介中那句”只有做正确的事,才能结束这可怕的轮回”,相信可以唬住一大波看惯了美漫日漫网文的青少年,以为这肯定是本女主重生练级打怪,最后开启主角光环,杀死目标任务希特勒,走上人生巅峰的爽文。 
 然而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毫不留情地说,与同类型小说相比,《生命不息》实在略显枯燥,《云图》虽然也是阅读之初容易叫人摸不到头脑,但是单论故事还是十分吸引人的。 没有当下时兴的暴力,悬疑,高智商和情色等元素的加成,对于读者来说,第一和第二部分是最难熬的阶段。
 女主厄苏拉不断地因为各种事故早夭,无论是幼年时的窒息,溺水,流感还是长大后的被猥亵,被家暴,被冻死家中,一旦作者写到”黑暗降临”,那么一切都会回到原点,那个下着大雪的夜晚,苍冷的狐狸角庄园中,美丽的女主人正在艰难地分娩,一个平凡的小生命诞生了。
 这一切无疑像是个恶作剧,又更像是个迷宫,读者沉迷其中,便忘记了读书的初衷是什么。
 整整245页,作者几乎都在描写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和不知所谓的调侃,这对于不了解英国文学史的人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然而对于有经验的读者,他们会理解,看似枯燥乏味的文章实则字里行间无一不彰显着作者的文学功底。
 精致贴切的比喻,特征鲜明的人物对话,随性自然的景物描写,再加上极其隐晦的调侃和恰到好处的诗句引用,第一二部分恰如一篇篇经典的英式散文小品,往往就是寥寥几笔,便将处于全盛时期的二十世纪的英国社会百像和人民风貌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前两部分仅仅是为了满足作者卖弄文字的欲望,在这些冗长却极具技巧性的叙述中,我们仿佛可以真切地看到出身贵族、美丽优雅但却守旧苛刻的母亲西尔维,头脑精明、慈祥宽容却粗枝大叶的父亲休,美艳叛逆、私生活混乱却十分疼爱厄苏拉的姑姑伊兹,以及令人反感的投机者哥哥莫里斯,从小就见识不凡,长大后更是独立自主的姐姐帕米拉。
 他们与少女时期羞涩敏感的厄苏拉一起,为小说最后两部分的高潮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在第三部分,厄苏拉终于离开了英国,为自己的成人礼进行了一次欧洲旅行,这也终于开启了游戏的主线剧情——二战。 
 厄苏拉来到了德国,结识了英俊的德国高级军官于尔根,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甚至在放弃英国国籍与于尔根结婚后,和希特勒以及他的情妇伊娃住在同一所疗养院。 
 好景不长,弟弟泰迪战死沙场,德军战败,寒冷的夜里,苏联的红色军队开着坦克噩梦一般占领了柏林,绝望的厄苏拉选择抱着病弱的女儿自尽。
 又一次重生后,厄苏拉凭着模糊的记忆和感觉规避成长中的灾难,却被认为有心理问题。她执拗地认为弟弟的死亡,生活的不幸是由战争引起的,因此决心刺杀元首,便有了楔子中的那一幕。 
 然而死亡并不是终点。
 还是个少女时,厄苏拉便对克莱特大夫说:”时间不是环形的,它有点像一张老字未被擦干净的羊皮纸,又覆上了新字。” 
 “回忆有事处于未来。” 
 至此终于点明了全书的主题。 
 是不是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些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有些话语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了。来到陌生的城市,总有一种奇异的熟悉感;见到陌生的人,有时也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在梦中,又仿佛在脑海里,仔细探寻却恍如隔世。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厄苏拉?我们死亡,又从母亲的腹中重获新生;我们成长,前世的记忆却隐隐约约影影绰绰。我们每选择一次,就选择了一种人生,即使依靠依稀的直觉修正错误,死亡的方式早已注定。而这一切不过是命运的一个玩笑,就像作者在书中构造出了这样的厄苏拉,她不断地死亡重生,不断地走向迥然而异的人生。 
 在书的最后,厄苏拉恍然大悟,她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却可以让身边的人不要枉死,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无奈与妥协:
 面对磅礴的历史洪流,每个人都渺小如沙砾。无论重生多少次,仅凭一个人的力量都无法阻止战争,只能默默承受,只能小心躲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能在小小的夹缝中寻求一丝生机。
 她打昏女佣布丽奇特,阻止她参加一战胜利游行,免得她感染流感不治身亡;
 她阻止南希独自回家,使她不至被恋童癖凌辱至死;
 她打了意图猥亵自己的男人一耳光,她拒绝了海军司令的求爱,她躲开了将被轰炸的屋子,她修正了无数错误,写进文里的和没写进文里的。
 最终,父母健在,生活安宁,姐姐帕米拉找到了如意郎君并且家庭美满,弟弟泰迪也奇迹般地在空战中幸存了下来。 
 结尾,厄苏拉带着南希来到泰迪与战友聚会的小酒馆,一对劫后重生的情人深情相拥,多么感人。 
 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终于惨淡收场,然而噩梦真的就这样结束了么?
 二战之后英国经济捉襟见肘、国际关系如履薄冰。作为老牌超级大国、同盟国的核心,英国为二战耗费了250亿英镑的巨额战争经费,其中更是包括了为支付军火费而变卖的四分之一战前海外投资。
 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国债已经达到了战前的两倍,一度高居37亿英镑,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援助。 然而昔日盟友山姆大叔为了成功上位,竟然背信弃义中止了早在罗斯福时期便签署的《租借法案》,拒绝向英国提供补偿,这背后一刀直接导致英国由超级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初步休整过来。 
 资源匮乏,生活贫困,大国博弈,格局动荡,冷战。
 厄苏拉面临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威胁,而这也意味着又一轮的死亡与重生。
 那么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呢? 
 生命这样沉重,生活这样艰难,命运如此难测,如果连死亡都无法解脱,那么什么才是终点呢? 
 或许,是向死而生,是踽踽独行,是喟然一叹,是坚定而坦荡地活下去吧。

本期的特别节目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歌单可见于科大之声官方微博微信”科大之声UESTC”。感谢大家的收听,感谢寂寞如雪的主编苏静山,下个周六我们不见不散。

评论(2)
热度(8)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苏静山 | Powered by LOFTER